代表之声丨张艳:加强东北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代表之声丨张艳:加强东北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得到提升,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农工党党员、全国人大代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土壤所所长张艳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深入调研,梳理出东北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第一,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机制。在财政资金分配方面,要综合考虑我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地方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避免出现平原地区建设资金花不完、山地丘陵地区建设资金不够花的情况。此外,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可通过部分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二,加强“最后一公里”建设。坚持全流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全面综合治理,强化政策支持,特别是允许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打通村屯内部的排水沟堵点、断点,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联通通畅。同时,加强对不法分子私自改建、侵占、破坏和盗窃农田基础设施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第三,进一步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政策,构建立足各地实际的建管保险机制,形成可操作性的具体管护措施,确保建成一亩、见效一亩、管好一亩,持续发挥工程效益。第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层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并贯彻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切实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建立高素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人才队伍,为当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坚实基础。第五,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尤其在项目前期,应该加强与村民的沟通和协调;在“小田并大田”方面,探索通过农户自愿采取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方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按户连片集中经营。